应用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以运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课程是教育最微观问题,是中国大学带有的普遍性短板、瓶颈、关键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地方高校转型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2]。传统的人才培养模
课程是教育最微观问题,是中国大学带有的普遍性短板、瓶颈、关键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地方高校转型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2]。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应用型”定位的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案相对“老套”,人才培养载体和形式较为单一,课程体系僵化,不能根据音乐学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实际进行科学的、灵活的调整[3];课程体系偏重学科型,不能准确地对接职业标准,如何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抓手,根据专业发展定位和就业岗位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科学的调整,与相关行业企业真正构建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生源角度来看,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有很多学生都是通过“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半年至一年的音乐技能而考入的,专业水平非常有限,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及职业定位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目的性。综合而言,我们也迫切需要进行切合生源特点和“应用型”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无疑是改革中的关键一环。
一、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突破办学困境的重要选择。运城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从地方区域特色出发,紧抓“地方性”这一基本特质,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及人才培养与区域服务相结合为考量标准,就人才培养转型来说较具代表性。运城学院音乐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导向,适应国家人才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以学科专业基础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为目的”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完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应用性强、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善、地方音乐研究色彩浓厚、教学环节质量保证措施到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力求打造地方音乐院系的办学特色。
首先明确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对地方音乐教育需求做深入调研,厘清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主线,从而尽可能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培养目标要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地方院校的培养特色,适应运城学院音乐学专业建设的发展要求,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承担地方基础音乐教育的使命,培养教学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4],提升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从事音乐教学及相关管理、研究的能力。评价的标准在于是否掌握了基础理论与技能,是否具备适应地方音乐文化背景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运城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与教学能力,能在学校及各类教育机构进行音乐教学、管理及研究的应用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师德高尚,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掌握音乐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音乐实践技能与教学能力,能在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部门进行音乐教学,具备优秀教师的潜质,成为合格的教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
本着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根据相关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设定相应的毕业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为核心,围绕“专业方向、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就之前的课程模块来看,学科专业课程虽较为完整,但还是套用兄弟院校的基本模式,相对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不能体现与社会需求、岗位能力相对接,实践课程未能与理论课程有效契合,一些专业选修课程流于形式,与实际应用脱节,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难以适应培养“应用型”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毕业要求。通过将课堂教学、见习、舞台实践、排练、实地考察、第二课堂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选聘具有演唱演奏教学经验或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人员承担实践类教学工作;从坚持举办教学汇报音乐会、专业优秀生汇报音乐会、学生毕业音乐会,以及不断拓展师生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层次等入手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 网址: http://www.zgylxzz.cn/qikandaodu/2021/0307/456.html